写给实验室的同学们
发布日期:2016-05-31 22:33 浏览次数:
实验室一直以一种开放的状态迎接各专业、甚至不同学院的学生参与进来,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实验,目的都是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做事的态度,并引导学生提高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。这里的能力是多方面的,小到打扫卫生,大到实验失败的分析。然而事实上,我们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一些在我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中。
在我看来,一个大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一定的接人待物,相互交流的基本“素质”,能够在日常的交流中,高效地解决问题。部分同学不能够清楚地表达所考虑的问题,逻辑和思维混乱,以至于许多问题需要经过好几轮的“探讨”才能解决。又或者有一部分同学只关心自己做的,一般会反复强调“我做的是……”,言外之意就是不是我做的我不知道。这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,同在一个实验室连基本的交流都不通畅,怎么能够做到学习和提高,怎么扩展知识面。
在我看来,一个大学生应该能够主动完成基础工作。什么样的事情是基础工作,在实验室里无非就是打扫卫生、收拾实验器材、整理试剂、做好总结等等。但是,实际的情况是,大部分的事情都需要有具体的安排,责任到人及至强行要求和检查才可以完成。比如打扫卫生,不安排值日,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打扫,不会有人收拾垃圾桶;不检查学习情况,一般都要一拖再拖,拖到你说要检查了,才匆匆去完成;不提醒该做什么了,一般都是忘了前面已经做了什么。
在我看来,计算机已经不是大学生学习的内容,而是应用的工具。有点不明白怎么大学生还要上“计算机文化基础”,类似的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掌握。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就是文字处理(word)、数据处理(excel)、汇报(powerpoint)、资料检索,当然还有一些涉及数据处理或实验设计的专业软件的使用,如PASW、Origin、Minitab等等。类似的应用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教程及书籍自学掌握。
在我看来,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乐意为这些想法去付出。“迷茫”这一词在大学生中已经泛滥得不可收拾了,大一“迷茫”,大二也“迷茫”,大三大四还“迷茫”。大学生们将大把的时间和脑力放到了解决“迷茫”这一难题上,结果却是越来越“迷茫”。“迷茫”的主要症结之一就是缺乏想法,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。这样的情况在毕业论文的答辩中尤其明显。基本上只有少数同学对自己做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,另外一部分同学按老师的思路做完了事,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其他的事情不外如此。大学生只能做到机械做事,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担忧的境况。想法也并不是说仅凭想就能想到法儿,它离不开阅读、学习、操作和思考。从最基本的一篇文章、一段编程开始,逐渐地积累和沉淀,我认为这是产生想法的基石。